沈德良
  用一條殘腿丈量通往理想之路,十年裡的29根拐杖撐起一段“我心燦爛”的人生。《今日女報》記者譚里和用常人無法理解的付出,堅守著那份屬於他自己的理想,一種孜孜以求的新聞理想。(11月8日《湖南日報》)
  譚里和憑藉著自己的努力,讓旁人看到了一段被理想照亮的人生,用對理想的堅守,贏得了同行、外界發自內心的尊重。
  《我的理想》曾經是中小學生作文中的“規定動作”。雖說憧憬不盡相同,但每個人的心裡都為屬於自己的理想預留著“座位”。理想看不見、也摸不著,但卻奠定人生出彩的基石。擁有著這樣的基石,生活就不會有“飄”的感覺,就不會有“囧”的困惑。
  人生的坐標上,理想並非遙不可及的奢侈品,但也絕非物欲滿足的簡單累積。平實的理想雖不遙遠,可追求的過程卻未必輕鬆。對理想的堅守,本身就意味著一種苦澀的步履蹣跚。
  理想又是一件易碎品,任何世俗的誘惑有可能吞噬它的基座。物欲化的東西大行其道,精神層面的高尚元素便在不經意中漸行漸遠,以至成為一地撿拾不起來的碎片。“阿貓阿狗都在賺錢的時候,誰還會奢談理想?”曾幾何時,置身市場交易法則主導的年代,談論理想給人以“外星人降臨”般的恍惚。
  透過物欲與塵世的迷霧,依然能看到理想並未走遠。前些日子,“廖廠長”的故事之所以能為旁人津津樂道,很重要的一點,在於這段故事觸碰到了人們心靈中最敏感的末梢,具備穿越時空的力量,勾起人們對那段能激情燃燒歲月的回憶。
  構思這段文字前,恰好有一檔電視訪談節目《向經典致敬》,講述的是著名歌唱家耿蓮鳳和她那首曾經紅透大江南北的《年輕的朋友來相會》。雖說當年的淺吟低唱者,大多已年過半百,鬢角泛白,但一句“為祖國為四化流過多少汗,迴首往事心中可有愧”,聽起來又能感覺到熱血奔涌。
  “有理想引導的人生,才會是飽滿的,才會是精彩的,才會是真實而不矯飾的,是屬於自己而非依附別人的。”網上一條《還好,理想還在》的博文,雖非大家之作,卻同樣引人深思。
  相信從譚里和身上流露出來的那份堅韌與執著,能為這樣的觀點提供充足的佐證。  (原標題:理想需要堅守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pi53piscs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